角色:UED 设计负责人(全流程:洞察、策略、视觉、交互、测试、落地)

周期:2023.12 – 2025.03

• 本文仅用于求职作品展示,禁止商用转载

KPI Hilights

42%

费用中心工单量

2‘13“ > 46"

账单导出平均耗时

4.2 > 1.8

路径深度均值

SUS62>78

满意度

SEQ4.1>5.6

满意度

csv频次

成本侧影响

用户声音

“我就想看一个最简单的总览,为什么要让我先选一堆我看不懂的维度? ” 


— 个人用户A

“…… 我知道系统能看,但我找不到在哪里改统计口径,每次只能截屏问同事。 ……” 


— 运维人员B

“我们每月要对上百台资源账单进行成本核算,以前筛维度特别难,导出来还要补手工字段…… ” 

— 企业主C大客户经理


用户洞察

工单分析

样本量、14k,时间窗口2023.01~2023.12

TOP5工单类型

  • 账单页面复杂难懂
  • 多为筛选功能不够灵活
  • 费用中心功能逻辑混乱
  • 计费规则不透明
  • 缺少拆帐功能

埋点数据分析

目标:量化对账流程的使用率、成功率、时长、阻断点,为优化导出体验、提高对账效率提供数据依据。

例,对账用户路径:进入费用中心 > 选择账期 > 切到“账单概览 > 点击“导出账单” > 选择类型:月账单/明细/流水/账单包 > 提交导出任务 > 查看导出记录 > 下载文件 > 下载字段说明 > 跳转内部系统/离开

用户访谈

招募与样本

访谈大纲 & 技巧(例:先任务回放再谈理想状态,避免直接问需求)

关键洞察(按角色差异/任务差异)

矛盾与冲突点:如头部客户要求“极细维度

长尾用户

反馈主要集中在账单界面复杂难懂、信息过载且不直观。他们希望账单能“傻瓜式”呈现消费概况。

过去导出账单需等待且常失败,部分人因无法获取自己所有消费记录而不满。

腰部用户

他们意账单对账和成本控制功能。他们反馈旧版费用中心功能逻辑混乱:月账单、明细账单、资源用量等入口分散,按需与包年费用、代金券抵扣等要自行汇总核对,增加了财务对账工作量。不少团队用户过去要求每日费用监控功能,以便及时发现异常消耗。

头部用户

大客户群体关注账单的准确性、透明度以及与内部财务系统的对接。头部用户还要求成本分摊支持,将公共云资源费用按部门/项目分配。华为云随后推出“成本中心”,提供基于成本单元的费用分摊、成本分析和预算管理等,企业客户反馈这些工具有助于内部结算和成本治理 。

用户体验旅程地图

竞品分析

华为云、阿里云和AWS在对账功能上差异对比:

  1. 华为云优势在于本地合规和清晰的账单结构,提供盖章账单和高精度明细,对政府及国企等严谨财务场景友好;多账号托管功能新兴却不完善。
  2. 阿里云对账体系最完善全面,从账单层级、合并结算到灵活开票均领先,适合大型集团精细化财务管理;其本地化服务和国际化结算并举,满足国内外业务需求。
  3. AWS Cloud则以全球化和高度定制化见长,账单数据详实适合深入分析,但对普通财务直接使用不够友好;在国内发票和本地支持上相对欠缺,但不断改进中(如推出发票单元功能)。

可用改进思路

  1. 导航一致化 + 路径显性
    • 全局「对账」路由:Billing → Reconciliation,保持同一级深度
  2. 数据-动作聚合
    • 摆脱散落按钮 → 建立固定 Action Bar(时间过滤 + 导出 + 批量操作)
    • 关键 KPI 卡与关联动作配对(如“应付金额”卡旁放「去支付」)
  3. 信息层级渐进披露(Progressive Disclosure)
    • 首页只保留关键指标 & 异常告警
    • 二级页或折叠区承载 Top-N 产品 / 详细图表
    • 高阶探索入口明显(“去 Cost Explorer 🔍”)

设计与评估

设计论点

  1. 可视化 = 信任:费用本质是数字游戏,图形化能直击理解成本。
  2. 渐进披露 (Progressive Disclosure):先给宏观,再给细节,减少认知负荷。
  3. 术语一致性:同一概念只用一个名字,减少“翻译”成本。

可用性评估

复盘与反思

“体验不是改了就好,还得让数据证明。”

  • 失败案例:首版使用折线图展示月度成本,用户更想看柱状累计 ➜ 第二版修正。
  • 遗留问题:跨账号汇总仍依赖离线报表,计划与 Data Lake 打通。

“真正出色的体验,从来不是把信息塞进页面,而是把焦虑从脑海里拿走。” —— Ronn